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说,土壤安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建议尽快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同时要提高南方农田土壤抗酸化能力。
空气好不好,水是否干净,大家都能感受到。其实土壤也有干净、不干净之分。"沈仁芳说,但土壤污染有隐蔽性,我们常人闻不见、看不到,治理修复起来也比较难。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家底是土壤安全保障的基本要素。此次两会,他带来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开展第三次土壤普查工作,摸清各地土壤污染的详细情况,为下一步政策、方案的出台提供数据。
沈仁芳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分别进行了两次土壤普查,但两次普查主要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土地肥力。时隔近30年,我国优质耕地急剧减少、基础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专门针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第三次普查就尤为迫切了。普查后要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生物有机肥
此前,沈仁芳在广西一个地方调研时发现,当地种的香蕉开裂严重,品相差。开裂的原因就是土壤酸度增强引起的。目前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土壤酸化问题非常突出。沈仁芳说,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林业生产潜力巨大,是经济作物和粮食的主产区,但由于分布的多为酸性土壤,并且随着近年来大气酸沉降不断加剧和大量施用化肥等人为活动干扰,使得这一区域土壤酸化速度显著加快。
土壤酸化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沈仁芳说,土壤酸化不仅对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危害,同时会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增加,增加了植物对这些有害重金属的吸收量。因此土壤酸化也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镉米产生的主要"元凶"之一,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累积增加,镉等有毒重金属由此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亚热带地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四川绿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有机肥发酵菌,畜禽粪便发酵菌,生物有机肥,枯草芽孢杆菌